聚脲,一种性能优越的耐磨、防腐、防水材料,曾因中国高速铁路大规模建设被大量采购。然而,随着高铁工程检测发现:使用在桥面板的聚脲防水层性能不足,造成高铁桥梁渗漏等隐患,参与检测的专家多数认为,在高铁桥面防水层病害修补中,以及在具有类似结构和环境条件的高铁桥面防水中,不适合继续采用聚脲防水层。
国家建设主管部门针对建筑渗漏的治理绵延20余年,渗漏现象仍普遍多发且久治不愈,即使是重点建设工程,也难逃渗漏尴尬,如国家体育场和国家大剧院都曾发生渗漏,被誉为北京第一高楼的国贸三期,其地下部分也有多达200多个渗漏点。渗漏,成为除建筑结构之外,影响国内建筑质量的第二大问题,被喻为建筑的癌症。

渗漏内伤
2006年,京津城际铁路施工使用2000多吨聚脲防水;三年后,京沪高铁再次采用聚脲,采购量是京津城际铁路的10倍以上,由此引发聚脲市场的一次井喷。上百家防水企业都盯上高铁防水工程,纷纷上马聚脲产品线。
高铁的防水工程非常重要。桥梁是高铁路线上主要承重结构,全国高速铁路桥梁长度占全线比例超过50%。在高铁桥梁的混凝土桥面上设置防水层,以阻隔水渗入桥面板结构内,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高铁线路的使用寿命。
聚脲从众多防水材料中脱颖而出,就是因为有极佳的防水性能。聚脲技术1986年诞生在美国,曾解救了一批美国早期建成的大型桥梁。如建成于1929年的旧金山圣马特大桥,横跨旧金山海湾,腐蚀问题较为严重,1999年进行拓宽大修工程,选用聚脲做防护层,对柱子、梁和桥面板进行防护。